广大作者:
为进一步提高期刊质量,自2020年10月中旬刊(2021年30期)刊期起,改为4版起发(纯文字文章:中文6300字符(计空格)+摘要和关键词英文翻译=4版,如有图表公式,字符数可酌减),重复率低于20%,科技相关文章可发。即日起执行,望周知!
2021.10.14
本刊诚征广告总代理,欢迎有识之士加盟!
广告热线:0451-8261342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在西藏的普及和发展,对涉藏网络舆情的治理也变得越发重要,其中最基本的方式便是敏感词检测。而多模式(字符串)匹配算法正是进行敏感词检测的核心技术手段。作为一种高效的多模式匹配算法,WM(Wu-Manber)算法以其良好的实际表现,在许多场景都得到广泛应用,该算法使用字符块跳转技术来加速匹配过程。然而藏文作为一种音节文字,其文本特性与中英文等文字存在显著差异,若直接将WM算法用于藏文多模式匹配,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该文充分利用藏文的音节结构特性,对WM算法进行改进和优化,提出适用于藏文的多模式匹配算法——TWM(Tibetan WuManber)。实验结果表明,TWM算法在藏文多模式匹配任务中,相比原始WM算法在效率和准确性上都有显著提高。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北京市智能制造与装备的发展方向,为此,该文关注2016—2023年北京市在智能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传感与控制系统、检测与装配设备方面智能制造装备专利申请数据,建构LMDI模型,包括特定智能制造装备优先序、智能制造装备专利份额以及研发活动规模的智能装备制造分解模型,利用区间分解和时间序列分解相结合的方式对北京市智能制造装备专利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智能制造装备专利申请量的变化规律与研发活动规模效应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研发份额效应反映出北京市在智能装备与制造各领域不同的驱动效果,研发优先序指标可以反映出研发活动的侧重点。
随着高速铁路无缝线路技术的广泛应用,其长联大跨桥梁温度作用下梁体纵向伸缩产生钢轨附加力等问题日益突出,且钢轨伸缩调节器协同变形性能差、检测手段较为复杂,成为高速铁路线路的薄弱部位。针对这一特点,该文基于多缝变形协同工作体系,建立一种可有效降低钢轨纵向伸缩力、耗散主梁伸缩位移的梁轨一体化有限元模型。通过与常规铁路桥梁梁轨分析模型对比,验证该体系的可行性,总结线路纵向阻力、支座摩阻系数以及纵向弹簧刚度对协同体系的影响规律,优化长联大跨桥梁的结构形式。
该文设计一种通信基站用光伏上塔能源系统,重点对光伏发电阵列的布局和结构进行设计和校核,并深入分析其运营效益。分析结果显示,该系统设计的光伏发电阵列在12级风速条件下不会对铁塔结构安全造成损害;光伏上塔能源系统的5年平均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为3.6元/kWh,仅为采用柴油发电系统的50.42%、采用地面油光互补能源系统的74.07%;与地面油光互补能源系统相比,5年可节约土地租赁成本6.39万元。
对图像或视频进行目标检测即对图像上的目标进行定位和类别判断,它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基本和重要的任务之一。基于深度学习进行目标检测的方法是当前视觉目标检测领域的主流技术。该文回顾并分析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进行目标检测的一些技术成果,总结提高目标检测性能的方法并调研目标检测在各个领域的不同应用,同时提出当前目标检测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法,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挑战讨论目标检测的发展方向。
现实场景中的航空器滑行冲突避让往往涉及复杂的人为因素,在保证管制模拟训练真实的前提下,为减少现实场景人为冲突避让的对训练的流畅性和效率产生不利影响,该文提出塔台模拟机航空器滑行冲突避让设计和应用。基于塔台模拟机航班已规划过的滑行路径,结合地面滑行路径特点,分析滑行冲突类型,提出对应冲突避让策略。仿真实验表明,基于滑行路径类型分析判定冲突后,使用冲突避让策略,可以实现航空器自主冲突避让,减少模拟训练航空器碰撞影响,提高管制培训效率。
基于混合现实的可视化技术,弥补传统视角的局限性,是智能制造领域提升设计精度和生产效率的重要工具。然而因为实际环境中各种误差的影响,在混合现实中进行可视化时位姿估计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无法准确实现可视化效果。为此,针对智能制造环境中的特殊需求,提出一种虚实空间匹配的位姿估计方法。基于MR平台通过使物体刚性连接来设计定位算法实现虚拟物体位姿估计的标定,设计人机交互方案,并构建应用于CFD物理场结果的可视化场景,达到虚实匹配的效果。最终发布为一个通用平台(UWP)应用,使其能在多种设备上运行,从而支持智能制造领域的跨设备应用。
针对应可陆地行走和空中飞行,以及能够实现手动遥控和自主移动的功能,设计一种基于多旋翼和行走机构的陆空两栖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以STM32H743为核心,地面控制系统以STM32F103为核心,完成飞行运动和地面运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根据功能制作样机,并对样机进行陆地行走试验和二维码识别定点飞行试验。试验中,该机能够实现自动巡线完成陆地行走到达目的地,然后根据指示进行起降,空中悬停、识别二维码,并飞行至指定的飞行终端点等基础功能与发挥功能。试验结果表明,该小型陆空无人机巡线准确,起降平稳,能够根据二维码指示成功到达目的地,实现赛题中列出的各项功能。
由于可再生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新能源发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成为提高系统效率和经济性的关键。该文概述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和挑战,详细介绍人工智能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优化方面的应用,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框架设计。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人工智能模型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应用过程及其带来的显著效果,旨在为新能源发电系统智能化升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针对四川省成都市的天府机场和双流机场2个机场的旅客、货运吞吐量数据,采用灰色预测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MATLAB软件对成都市机场的客运和货运吞吐量进行数学建模。模型检验结果证明灰色预测方法是可行的。采用该模型对成都市双机场未来4年(2024—2027年)吞吐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在未来4年,天府国际机场的客、货运吞吐量呈现增加的趋势,这也表明成都市双机场在西南地区承担着重要的运输枢纽作用。
为推进大型能源企业数据管理能力建设,健全数据管理体系,夯实数据管理基础,开展数据管理能力评估,切实找出公司数据管理薄弱环节,规范数据管理与使用行为,持续提升数据管理能力,加快推动公司数字化转型发展。通过对大型能源企业数据管理现状和特性进行充分调研,借鉴DCMM、DAMA等国内外数据管理评估模型,创新性地构建一套数据管理评价模型,该模型包含8个能力域、29个能力项、96个管理要素和209项要素解析。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对成熟度等级进行判断。与目前业内通用数据管理能力评价模型相比,该模型明确数据管理重点范围、更加符合能源生产类企业业务特色。通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具有评价可操作性和评分有效性,能够为大型能源企业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指导。
茶油是一种具有极高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的食用植物油。该研究探讨脂肪酶处理对茶油抗氧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脂肪酶可显著提高茶油中游离脂肪酸含量,且通过氧化安定性测定,确认该处理并未降低茶油的氧化稳定性。此外,脂肪酶处理的茶油在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中表现出更强的抗氧化能力。细胞实验进一步证实,经特定脂肪酶处理的茶油能有效抵御紫外线UVB对皮肤细胞的损伤。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主成分分析(PCA)揭示脂肪酶能够改变茶油的化学成分,特别是1∶1 000质量比处理24 h的茶油,具有独特的化学特性和细胞保护作用。分子对接分析显示,茶油中的化合物可能通过抑制JNK和p38蛋白激酶来保护细胞。研究结果可为茶油的生物催化应用和工艺优化提供科学基础。
为实现对TFT-LCD Mura缺陷的自动检测,针对Mura缺陷对比度低及背景亮度不均匀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Mura缺陷自动识别算法。首先,通过对CCD相机采集到的Mura缺陷图像进行图像预处理。接着,基于小波变换选择合适的小波函数,进行小波变换。然后,对小波变换后的细节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得到Mura缺陷的轮廓边缘。最终,根据Mura轮廓进行图像处理即可得到相应的Mura缺陷区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Mura缺陷检测中对100张Mura图像进行检测,准确率达到98%,特别是针对缺陷背景亮度严重不均匀的20张Mura图像,识别率100%,满足AOI设备稳定可靠、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要求。
针对随着新增样本增多鲁棒非负矩阵分解的运算规模不断增大的现象,提出一种鲁棒非负矩阵分解的增量式学习算法。该算法对初始和新增样本采用L_(2,1)范数来度量,首先对初始样本进行鲁棒非负矩阵分解;然后利用其分解结果参与后续迭代运算。通过对ORL和YALE人脸数据库进行实验得出,与鲁棒非负矩阵分解算法、稀疏限制的非负矩阵分解算法结果进行对比,该算法的目标函数值在求解时最先达到平衡,得到最佳收敛效果节省运算时间。
针对太原典型地质环境,运用PLAXIS3D建立考虑渗流效应与不考虑渗流效应的数值模型,将这两者的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考虑渗流效应模型的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地铁深基坑的变形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渗流效应的围护桩水平位移比不考虑渗流效应的要大,并且与实际监测数据更接近;增大围护桩直径能有效减小围护桩的最大水平位移;增大钢支撑壁厚,能较有效减小围护桩最大水平位移。
热负荷是智慧供热系统中的重要参数,能够准确地预测负荷需求,并进行精准调控是智慧热网中实现能源节约和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举措。该文依据新疆某换热公司2023年度供热数据,选取关联度高的气象、参数特征量作为输入,构建基于PSO-SVM算法的区域供热模型,同时为验证该模型的预测精度,将所提出的PSO-SVM算法模型与基于SVM模型、极限学习机ELM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方法开展对比实验,并采用3种评价函数验证。研究表明,所构建的PSO-SVM算法模型预测精度显著提升。
微通道热沉作为一种散热效率较高的散热器件,被广泛应用于芯片散热领域。对微通道热沉的结构进行改良,对传统微通道热沉、椭圆形肋微通道热沉、矩形侧肋微通道热沉以及两者结合组成的新型微通道热沉进行数值模拟,用流固耦合壁面面积、压降和达西摩擦因子评估热沉的流动性能,用热阻和努塞尔数评估热沉的传热性能,最后利用热沉综合性能评价因子对以上4种热沉进行流动传热综合性能评估。结果表明,在低流速下,椭圆形针肋微通道热沉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在高流速下,椭圆形针肋和矩形侧肋结合的新型微通道热沉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
该文选取邢台市60个住区,借助Rhino和Grasshopper平台进行能耗模拟,在耦合微气候与建筑能耗后,探讨住区空间形态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在借助Pearson单因素分析和线性回归的多因素分析后,结果表明,住区形态通过影响住区制冷、制热能耗从而影响住区总能耗,同时平均层数、建筑高度离散程度、街区围合度和形体系数共同作用影响建筑能耗,其中形体系数为主要影响因素,影响力为平均层数的1.79倍、建筑高度离散程度的7.23倍、街区围合度的-4.84倍,因此在邢台地区进行绿色住区设计时,应首先考虑形体系数的设计。
高层建筑的出现对建筑结构和建筑工艺提出更高的要求,采用更为有效、更为安全的梁结构是其中的关键。在各种梁结构中,钢混梁同时具备钢梁和混凝土梁的优势,承载性能好、适用于在高层建筑中使用。为此,针对钢混梁进行详细的研究。第一项研究工作,是依据高层建筑的需要,给出钢混梁的施工工艺流程和详细步骤。第二项研究工作,是在截面模型的基础上,给出钢混梁的力学性能分析模型,可以对钢混梁的抗弯效果进行分析。第三项研究工作,是在有限元分析工具的帮助下,对钢混梁进行抗弯性能量化测试和分析。测试从钢混梁的抗弯效果、最大挠度与跨中距离关系等角度出发,验证钢含量增加有利于提升钢混梁的抗弯效果。
该研究通过对西昌钒钛产业园区的现场调查,对其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以期为园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区地质灾害现状评估结果表明,该区域地质灾害现状危害程度较小,发育程度为弱发育,整体地质灾害危险性较低。基于对区域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及历史灾害数据的分析,该文进一步对未来工程建设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评估。研究发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引发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为中等,相关危害程度也为中等,但整体危险性仍然较小。对于基坑坑壁滑坡(垮塌)地质灾害和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其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均较小,危险性也较低。然而,在洪水影响方面,研究区工程建设面临中等程度的风险,尤其是在基坑埋深较大的情况下,基坑地下水主要依赖安宁河补给。为保障基坑开挖的安全,建议在开挖过程中采取加强降水措施,降低地下水位,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该研究的结果可为类似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对类似条件下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该文列举R290与R32、R410A、R134a家用热泵热水器常用工质的基础物性参数,基于单级蒸汽压缩热力学循环模型,在35~70℃不同冷凝温度条件下对4种工质的循环特性进行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R290的排气温度、排气压力以及压缩比较低,且对冷凝温度变化的敏感度较小,具备较优的排气特性;R290在制热量方面没有较多的优势,为达到与R32和R410A系统相同的制热能力水平,R290系统需要更大的压缩机排量,但其具备更优循环COP,在降低系统能耗方面更有潜力。
科学分析地区的碳排放有利于早日达成碳减排的目标。该文基于STIRPAT模型对广东省2000—2019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强度、第二产业产值、发明专利授权量和货物进出口总额对碳排放均具有正向影响,弹性系数依次为0.067、0.405、0.195、0.071和0.133。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变量的增大均促进了碳排放的增加。因此,广东省应在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包含落后技术的第二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并支持研发绿色科技和发展绿色经济。
该文以济南市某项目Y站端头井基坑为对象,研究开挖时粉质黏土蠕变对基坑变形的影响特性,借助三参量黏弹性地基模型,建立FLAC3D有限元模型,对土体蠕变引起的变形进行预测,并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软土蠕变诱发不依赖于墙身附加侧移的地表沉降,不仅导致基坑开挖期间的地表严重沉降,而且引起地连墙受坑外土体蠕变挤压产生严重的侧向变形,承受较大轴力。软土蠕变诱发的地表沉降随墙身侧移的增大而增大,表现为凹槽沉降模式;地连墙深层水平位移变形趋势为“组合式”模式;支撑轴力变化规律与土体开挖和架撑有所关联。软土深基坑的地表沉降和地连墙侧移主要受软土蠕变性和施工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与车辆荷载的关系不明显。
为准确掌握江苏省水域面积动态变化情况,贯彻落实《江苏省水域保护办法》。该文采用0.5 m空间分辨率高景卫星影像,开展2021—2022年江苏省水域面积变化监测与分析工作。监测结果表明,2022年水域面积呈增加态势,其中淮安、连云港、泰州、徐州、常州、宿迁和无锡7市水域增加,苏州、南通、镇江、南京、盐城和扬州6市水域减少;2021—2022年水域面积增加的类型为湖泊、河流;水域减少的类型为坑塘、沟渠、水库;重点河湖水域面积有明显增长,主要由于洪泽湖、白马湖、骆马湖等实施退圩还湖,湖泊水域增加。本次监测成果,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水域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垂直陀螺是飞机水平姿态角传感器,是配套于某型号飞机的产品。其中的修正马达定子组件合格率较低,严重制约着某型号自驾系统的配套交付。该文通过QC活动确定造成修正马达定子组件合格率低的要因为线圈铺设量不均匀。通过设计嵌线工装,有效地解决修正马达定子组件合格率低的质量问题,合格率由47.2%提升至86.3%,该文提出的要因分析思路和设计的工装可为类似嵌线问题生产提供借鉴。
选取常州市安家站点2023年4—10月逐小时的O3和气象参数数据,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和潜在污染源分析对常州市北部城郊区域的O3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家臭氧污染主要出现在4—10月,其中5月、6月和8月臭氧超标天数较多。6月和8月的臭氧质量浓度相对较高,7月较低。安家臭氧污染时段大多集中在11—17时,日峰值质量浓度大多出现在15时左右。温度不超过21℃时臭氧质量浓度不易超标;温度在26℃以上时臭氧超标率明显升高。相对湿度不超过60%时易出现臭氧污染,相对湿度大于75%时臭氧不易超标。从潜在污染源区分析看,安家站点的臭氧污染主要来源于本地区域,并存在城市建成区向市郊短距离输送的影响。
该文利用逐小时降水资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基本产品及再分析资料,研究2022年7月28日江苏至山东的一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其触发机制,结果表明,处于“槽前脊后”且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附近是该次雷暴大风天气产生的主要环流形势。低空切变线、高空急流和低空急流是该次雷暴大风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江苏至山东存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结构,与“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相配合,且地面伴随锋面过程,为触发此次强对流的主要天气条件。雷达回波特征显示,此次雷暴天气是由多个雷暴单体造成,单体合并东移合并在成熟阶段形成弓状回波带。最终雷暴单体解体东移入海,逐渐消亡。
为提高供水泵站管理水平和泵站设备运行效率,设计自动化监控系统。该系统为分层分布式结构,由主控层、通信模块及现场控制层组成。现场控制层的各类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压力、水位等数据,并通过Modbus通信协议将数据上传至计算机;计算机将数据分析结果以图表等形式呈现在监控屏幕上,用户利用屏幕按键发布远程控制指令,PLC接收指令后控制前端执行机构作出相应动作,调节机组温度、压力、水位,实现闭环控制。
为了提高有轨电车运行效率,减少司机操作复杂度,分析我国列控系统进路控制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有轨电车的进路控制功能需求,提出适用于有轨电车的车载自动进路控制方案及人工进路控制方案。基于所提出的方案对实现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数据进行设计,主要包括车载数据库进路信息、车载自动进路触发距离,最后结合场景实例对车载系统的进路控制流程进行介绍,为后续车载进路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某水电站位于中国西南某河流上,发电厂房为引水式地下厂房,主要开发任务为发电,总装机容量1 200 MW。结合引水式电站工程特点、机电设备布置需要及地质条件等对地下厂房进行合理布置及优化设计。主要介绍主厂房、副厂房和安装间的尺寸、结构、布置设计,其布置满足结构安全和功能需求,厂区结构布置紧凑、合理,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随着电力行业二次机箱装置产品的装配精度越来越高,对机箱装置生产装配过程的检测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机箱装置装配过程的质量管控,优化人工检测成本,该文设计一种机箱装置检测系统,该系统包含辅助计算机设备、图像采集单元、光学镜头、CCD摄像机和LED灯等模块。系统各功能模块和生产数据平台之间具有通信连接,通过AOI(自动光学检测系统)检测算法,进行生产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分析,实现机箱装置产品的装配检测过程的自动化。检测内容包括字符丝印内容、装置二维码类型位置、按键安装位置和导轨数量等特征。该检测系统的应用使得装配过程无须安排人工重复检测,实现机箱装置产品的自动化、批量化检测,提高产品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大大降低人工检测的工时成本,起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新能源微电网是解决偏远地区电力供给的重要途经,但其存在着波动大、受气候影响显著等缺点。当前关于新能源微电网稳定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电能质量识别、新能源出力和预测等方面,难以从本质上提升电网质量。该文创新性地提出将小型核电源耦合进新能源微电网,从而实现稳定输出的目的。该文梳理耦合小型核电源的新能源微电网规划方法,并以某3 MW用电场景为例给出微电网配置实例,同时通过建立风力、光伏、核电源及储能等关键模型,开展耦合小型核电源的微电网稳定性仿真分析工作。
鉴于传统辅助工具在市政快速道路规划与扩展设计中存在的局限性,引入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的创新方法,特别是在设计初期阶段,结合Bentley软件和MicroStation平台的综合功能,尤其适用于构建大规模基础设施三维模型。通过集成化流程,能够在三维空间中利用BIM模型实现市政快速道路的正向设计,显著提升设计效率与精准度。该文通过实证分析我国北方某市政快速道路设计工程实例,证实BIM技术在三维建模领域的应用可显著提升设计阶段的工程品质与效能,该技术不但有助于预先识别并解决设计过程中的碰撞冲突,还能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和人力损耗。
地铁列车发生故障救援事件时,会造成线路运营秩序紊乱、大面积晚点、车站滞留大量乘客等,因此,如何快速制定救援方案、高效组织实施,最大限度减少救援事件带来的影响尤为重要。该文针对救援组织流程各环节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对贵阳地铁1号线全线不同位置的列车故障救援方案开展专题研究,以线路堵塞时长为主要评价标准来确定最佳救援方案,并制定全线的救援方案图。实践证明,贵阳地铁1号线救援方案图能够助力行车调度快速决策及高效实施救援,大幅提升救援工作效率。
该文主要介绍南京地铁2号线ALSTOM项目车型在车辆牵引系统中主熔断器熔断后对整车的影响。着重对TCMS系统的牵引高断闭合授权、牵引系统的预充电管理逻辑进行详细说明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
“气象+铁塔”建设模式通过改造通信铁塔满足气象监测设备的安装,实现通信铁塔的跨行业共享。该模式改造方案从高度与环境要求、铁塔承载力要求、隔离度要求、设备接地要求、供电保障以及网络配套要求6个方面阐述通信铁塔改造要点。分析改建方案的优势,不仅满足通信铁塔蜂窝网络信号覆盖的要求,也为气象监测设备的安装使用以及其他相关设备的扩容安装提供便利。该技术的落地实施推动不同行业之间的协作共享,也为其他行业共享通信铁塔提供新思路。
2023年起,我国火电建设掀起一波新高潮。大型电站锅炉的安装监督检验工作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开展这项工作的方式、方法和电站锅炉的安装质量管控有密切联系。该文以电站锅炉安装过程监督检验为工作重点进行切入,结合范例从材料管理、焊接技术、热处理工艺、无损检测展开分析,归纳安装监检工作的重点。同时,提出以认真执行技术规范、加强各方沟通、寻求监管支持和优化自身工作方法的四点监督检验工作策略,为进一步做好大型电站锅炉安装监督检验工作指明方向。
该文旨在对HXD1型机车在过分相过程中牵引电机速度传感器故障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通过实际运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结合机车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该文采用故障树分析、数理统计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系统研究故障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故障模式。结果表明,过分相过程中的电气冲击、机械振动及传感器自身质量问题是导致牵引电机速度传感器故障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改进建议,以提高HXD1型机车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维修机车和故障排查提供有益的参考。
隧道接触网基础用于固定接触网吊柱及附加导线支架等设备,主要有后置化学锚栓和隧道预埋槽道2种形式。后置化学锚栓基础由四电施工单位在已成型的隧道主体上打孔灌注,因无法探测隧道内部结构,存在定位精度差、施工难度大等问题,隐蔽缺陷甚至危及运营安全;隧道预埋槽道由站前施工单位在隧道二衬施工时同步施作并一体成型,既能保证隧道主体结构不被二次破坏,又能满足接触网基础的定位精度问题。该文从新建铁路设备管理单位提前介入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隧道预埋槽道从设计、施工、交验等全生命周期的介入重点和介入方法,确保高速铁路开通后的运营安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加,高速公路作为重要的交通动脉,其改扩建工作变得日益频繁。改扩建过程中,新旧路基结合部的设计和施工对道路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该文围绕高速公路改扩建中的新旧路基结合部,通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探讨稳定性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文所提出的方法计算的k_(min)值,相较于内力传递法以及圆弧法计算数值偏低。
随着脉动装配生产线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广泛应用,对产品的部装、总装环节的生产周期压缩、产能提升方面作用显著。该文针对航天装备机柜产品任务特点,结合现有工艺布局,对生产单元进行优化配置。通过生产计划系统构建、关键装备设计,对机柜脉动式柔性装调生产线技术开展研究,缩短生产作业周期。
在现代桥梁施工中,步履式顶推技术因其对施工环境影响小、施工效率高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大跨度钢箱梁的施工中。然而,钢箱梁在顶推过程中的姿态调整是确保桥梁结构安全和成桥线形精确的关键技术难题。该文以北湖大桥跨京哈线钢箱梁顶推工程为背景,深入研究步履式顶推大跨度钢箱梁的姿态调整技术的影响因素。该文首先概述步履式顶推施工技术的基本原理、施工流程和关键技术要点,随后详细阐述影响钢箱梁顶推姿态的原因,通过分析影响的原因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确保姿态调整的精确性和结构安全。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正快速发展,但传统管理模式难以应对新挑战。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作为一种数字化工具,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和信息库,提高信息协同共享能力和建设效率,特别适用于复杂工程。在高速公路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等各个环节,采用BIM技术进行信息化改造,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对BIM技术在高速公路建设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索,旨在通过构建信息化模型和综合管理平台,提升施工管理效率和安全水平,提出改进方案,推动BIM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进步。
为提高RV减速器摆线轮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运用UG NX软件的参数化建模模块对摆线轮进行三维建模,结合工艺路线设计,用自动编程模块对摆线轮进行刀路设计及仿真模拟加工。结果表明,摆线轮的数字化建模、工艺路线设计及加工方法的选择提高摆线轮的加工效率及摆线轮各个孔之间的位置精度。摆线轮的数字化建模及数控铣仿真加工提高摆线轮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为RV减速器中摆线类零件的设计与加工提供借鉴和指导。